苦笋:山里孕出的“金疙瘩”
内容更新时间:2009-04-20 10:17:21来源:闽侯乡音报

“你看,我们基地里出产的苦笋多大!至少有普通苦笋的两倍!”4月15日,在大湖乡东姚村,村支书姚心梅手中举着几根苦笋,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今天刚采挖的苦笋。他手中的苦笋比起大家常见的甜笋,显得更粗更壮,估计一根就有半斤重。
“经过三年的抚育,如今我们村3500亩的苦笋种植基地已经开始出产苦笋了。比起没有管理过的苦竹林出产的苦笋,我们基地的苦笋个头显得特别大。估计今年每亩苦竹林可出产苦笋400-600公斤。”姚心梅说。
苦笋抚育成功 东姚农民尝甜头
自从2006年4月县委书记杜源生在山区调研时提出山区要发展“三苦”(苦笋、苦桔、苦菜)特色农业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扶持山区发展“三苦”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大湖乡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苦竹林种植,在苦竹种植有一定基础的大湖东姚、坂头等地发展特色苦竹林。经过三年的抚育开发,如今苦笋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当地的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苦笋带来的甜头。
苦笋味苦性温,是极佳的天然健胃食品,分布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在福州地区只产于我县北部几个山区乡镇。长期以来,苦竹处于野生状态,规模小、产量低,仅能满足当地自产自销。三年来,在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姚心梅和东姚村的村民们在苦竹抚育上苦苦摸索,了解苦竹生长的特性,终于总结出了抚育苦竹,有效提高苦笋产量的方法。“苦竹不能移植培育。以前我们试验过将苦竹移植,但300亩移植的苦竹没有一株成活。只能对野生的苦竹林进行有效管理”。姚心梅说,他们村开垦了3500亩野生苦竹林,在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加大机耕路、生态防火带等基础建设,建成全乡规模最大的苦竹基地。村民每年对苦竹林进行一次除杂工作,将苦竹林中的杂草、灌木砍除,只余苦竹和高大的树木,因为苦竹喜阴,在树荫的遮蔽下,苦竹长势很好。同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他们对苦竹进行了疏苗工作,这样苦笋的个子比起原生态情况下生长的苦竹大了许多,产量也相应提高了。
据介绍,东姚村约有10几户人家主要依靠抚育、采挖苦笋为生。这些人家中姚莲香、姚良秋、方依春等人一年靠采挖苦笋可获得收入上万元。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在苦笋出产的旺季也利用闲暇时间上山采挖苦笋,平均每户可增收4、5千元。“上山挖笋的80%都是妇女,旺季时,有的全家都出动上山挖笋。挖的多的,一人一天可以挖200斤。一般来说,一人一天平均可挖120斤左右。”姚心梅说。
小小加工厂,大幅提高苦笋产值
据大湖乡副乡长黄飞鹏介绍,目前全乡苦竹林将近有上万亩,其中东姚村和坂头村的苦竹林最多。苦竹林的规模大了,苦笋产量也大大提高,远远超出了当地群众的消费,苦笋自产自销的时代过去了。聪明的山里人,乘着“三苦”发展的好势头,为苦笋成功拓展了销路,大大增加苦笋的产值。
2007年,姚心梅、宋秋奇等人合伙办起了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大量收购苦笋,对苦笋进行加工。水煮、脱水、真空包装、高压杀菌、装箱,记者在瑞恒食品加工厂看到,十几个工人在不大的加工厂里有条不紊地进行苦笋加工。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宋秋奇告诉记者,当地苦笋一般在每年的3~5月采收,由于苦笋具有健胃功能,深受能适应其独特苦味的群众喜爱。但苦笋采收后品质变化极快。加上受山区的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无法打开本地山区以外的销售市场,往往造成笋农增产不增收。于是,他们决定创办苦笋加工厂,通过对苦笋进行适当的保鲜加工,延长其销售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据介绍,目前处于采收旺季,新鲜苦笋收购价格每斤2元左右,而在采挖的初期,苦笋每斤收购价格则高达每斤5元。良好的收购价格,大大鼓舞了村民挖笋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经过加工的苦笋,若保鲜到7、8月份后出售,每斤价格可在8元以上,加工厂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以前外地人不大习惯,吃得少。现在,许多人都接受了,苦笋的销售前景只会越来越好。”宋秋奇对苦笋产业极有信心。据他介绍,去年,加工厂创收十几万元。加工的苦笋多数由单位团购和福州的部分酒家订购,其中酒家共购买了1000多斤。“今年加工厂从3月25日开始收购新鲜苦笋,至今已经收购、加工3000多斤了。估计今年的产量会比去年大很多。”宋秋奇说。(记者 陈燕 通讯员 陈晓洁)
“经过三年的抚育,如今我们村3500亩的苦笋种植基地已经开始出产苦笋了。比起没有管理过的苦竹林出产的苦笋,我们基地的苦笋个头显得特别大。估计今年每亩苦竹林可出产苦笋400-600公斤。”姚心梅说。
苦笋抚育成功 东姚农民尝甜头
自从2006年4月县委书记杜源生在山区调研时提出山区要发展“三苦”(苦笋、苦桔、苦菜)特色农业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扶持山区发展“三苦”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大湖乡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苦竹林种植,在苦竹种植有一定基础的大湖东姚、坂头等地发展特色苦竹林。经过三年的抚育开发,如今苦笋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当地的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苦笋带来的甜头。
苦笋味苦性温,是极佳的天然健胃食品,分布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在福州地区只产于我县北部几个山区乡镇。长期以来,苦竹处于野生状态,规模小、产量低,仅能满足当地自产自销。三年来,在林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姚心梅和东姚村的村民们在苦竹抚育上苦苦摸索,了解苦竹生长的特性,终于总结出了抚育苦竹,有效提高苦笋产量的方法。“苦竹不能移植培育。以前我们试验过将苦竹移植,但300亩移植的苦竹没有一株成活。只能对野生的苦竹林进行有效管理”。姚心梅说,他们村开垦了3500亩野生苦竹林,在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加大机耕路、生态防火带等基础建设,建成全乡规模最大的苦竹基地。村民每年对苦竹林进行一次除杂工作,将苦竹林中的杂草、灌木砍除,只余苦竹和高大的树木,因为苦竹喜阴,在树荫的遮蔽下,苦竹长势很好。同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他们对苦竹进行了疏苗工作,这样苦笋的个子比起原生态情况下生长的苦竹大了许多,产量也相应提高了。
据介绍,东姚村约有10几户人家主要依靠抚育、采挖苦笋为生。这些人家中姚莲香、姚良秋、方依春等人一年靠采挖苦笋可获得收入上万元。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在苦笋出产的旺季也利用闲暇时间上山采挖苦笋,平均每户可增收4、5千元。“上山挖笋的80%都是妇女,旺季时,有的全家都出动上山挖笋。挖的多的,一人一天可以挖200斤。一般来说,一人一天平均可挖120斤左右。”姚心梅说。
小小加工厂,大幅提高苦笋产值
据大湖乡副乡长黄飞鹏介绍,目前全乡苦竹林将近有上万亩,其中东姚村和坂头村的苦竹林最多。苦竹林的规模大了,苦笋产量也大大提高,远远超出了当地群众的消费,苦笋自产自销的时代过去了。聪明的山里人,乘着“三苦”发展的好势头,为苦笋成功拓展了销路,大大增加苦笋的产值。
2007年,姚心梅、宋秋奇等人合伙办起了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大量收购苦笋,对苦笋进行加工。水煮、脱水、真空包装、高压杀菌、装箱,记者在瑞恒食品加工厂看到,十几个工人在不大的加工厂里有条不紊地进行苦笋加工。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宋秋奇告诉记者,当地苦笋一般在每年的3~5月采收,由于苦笋具有健胃功能,深受能适应其独特苦味的群众喜爱。但苦笋采收后品质变化极快。加上受山区的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无法打开本地山区以外的销售市场,往往造成笋农增产不增收。于是,他们决定创办苦笋加工厂,通过对苦笋进行适当的保鲜加工,延长其销售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据介绍,目前处于采收旺季,新鲜苦笋收购价格每斤2元左右,而在采挖的初期,苦笋每斤收购价格则高达每斤5元。良好的收购价格,大大鼓舞了村民挖笋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经过加工的苦笋,若保鲜到7、8月份后出售,每斤价格可在8元以上,加工厂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以前外地人不大习惯,吃得少。现在,许多人都接受了,苦笋的销售前景只会越来越好。”宋秋奇对苦笋产业极有信心。据他介绍,去年,加工厂创收十几万元。加工的苦笋多数由单位团购和福州的部分酒家订购,其中酒家共购买了1000多斤。“今年加工厂从3月25日开始收购新鲜苦笋,至今已经收购、加工3000多斤了。估计今年的产量会比去年大很多。”宋秋奇说。(记者 陈燕 通讯员 陈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