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品牌 打通销路是关键
内容更新时间:2008-12-26 15:28:07来源:闽侯乡音报
“不久前,我们向海南亿宝橄榄产业有限公司发送了一千多斤橄榄,用于他们的实验和试生产。可见,闽侯橄榄通过广州和北京的推介会,已经产生了初步的宣传效果。”昨日,在采访中,福建绿百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昌发告诉记者,海南亿宝橄榄产业有限公司是从事橄榄汁生产的企业,在今年10月13日的北京农交会上,该公司总经理林厚木对我县参展的橄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我县橄榄肉厚汁多口感好,很适合用于加工橄榄汁。橄榄采摘活动开始后,海南亿宝公司就要求先行发送部分橄榄用于实验和试生产,并表示,愿意与我县结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据了解,今年,我县橄榄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产量将达1.5万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县75%以上的橄榄被加工成咸橄榄、五香榄等初级产品,而用于鲜食的不到15%,加工成饮料的不到10%。橄榄牌子很响,知名度不高;品种多,良种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的现状,大大制约着我县橄榄行业的发展。在橄榄销售中,价格也存在巨大悬殊,最好的甜榄每50公斤可以卖到千元以上,质量优良的甚至超过六七千元,而用于加工的橄榄每50公斤售价只在280元至350元之间。尽管如此,许多农户仍为橄榄的销售烦恼不已。我县橄榄行业相关人士表示,要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在于打响品牌,打通销路。
据了解,今年,我县橄榄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产量将达1.5万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县75%以上的橄榄被加工成咸橄榄、五香榄等初级产品,而用于鲜食的不到15%,加工成饮料的不到10%。橄榄牌子很响,知名度不高;品种多,良种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的现状,大大制约着我县橄榄行业的发展。在橄榄销售中,价格也存在巨大悬殊,最好的甜榄每50公斤可以卖到千元以上,质量优良的甚至超过六七千元,而用于加工的橄榄每50公斤售价只在280元至350元之间。尽管如此,许多农户仍为橄榄的销售烦恼不已。我县橄榄行业相关人士表示,要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在于打响品牌,打通销路。
牌子很响,但知名度不高;品种多,但鲜食类良种少
我县有着“中国橄榄之乡”的响亮称号,具有悠久的橄榄种植历史,主要种植长营、惠园和檀香等品种的橄榄。1996年3月,我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特产报授予“中国橄榄之乡”称号。2006年,我县橄榄又搭乘“实践八号”卫星上天,在太空飞行了15天后顺利返回地面,目前正在北大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诱导生根的扩繁。
尽管橄榄的牌子很响,但我县橄榄的知名度却不高。“由于缺少对外宣传,知道‘中国橄榄之乡’的人并不多。”县橄榄行业协会秘书长余述说,“有的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甚至不知橄榄如何食用,对橄榄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更是知之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橄榄的销量。”
“如果每人每年食用一粒橄榄,全国就需要近1万吨的量。”县橄榄行业协会副会长熊双伟说,“但是,知名度不高,大大限制了橄榄销售范围,影响了橄榄售价的提升,也打击了橄榄种植户改良、创新品种的积极性。”
陈邦荣一家是最早到上海开展业务的橄榄销售商之一,早在1990年,他的父母就带着橄榄闯荡上海市场。“到目前,橄榄还是没有大的知名度,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陈邦荣说,前些年去天津,见到一个小摊贩卖橄榄,可标签上却写着“西藏青果”,小摊贩竟然不知道橄榄名称,也不知道哪里生产的。“因为销路打不开,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大家都撤回来了”。
除了知名度不高外,我县橄榄生产还存在着品种多,良种少,适合加工的多,用于鲜食的少的现象。据介绍,我县橄榄多采用实生栽培,在长期相互杂交中,又形成了几十个品系,但真正适合鲜食的只有檀香和长营等少数品系,且多为零星种植,面积不上百亩,产量不足50吨。近几年来,虽然陆续发现一些肉质细腻、纤维少、质脆、回甘好且苦涩味少的新品系——甜榄,但缺乏规模栽培,难以形成气候。
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小加工厂多,大加工厂少,也影响了我县橄榄的生产和销售。据统计,我县各类橄榄加工厂有30多家,家庭式小作坊有50多家,在众多橄榄加工厂中,规模较大的只有3家。“小作坊生产不仅降低了橄榄产品的附加值,产生了质量参差不齐的橄榄产品,而且,生产企业相互压价也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熊双伟说,“橄榄制作成蜜饯等初级产品,破坏了橄榄固有的营养物质,造成了橄榄资源的浪费。”
熊双伟告诉记者, 近年来,县农业局在橄榄茶、橄榄酒、橄榄保肝胶囊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初步的成功,但由于资金的限制,没能进行进一步开发。
此外,销售渠道狭小,也是影响我县橄榄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记者在走访竹岐、白沙等地果农时发现,当地果农所采摘的橄榄,除了少数外地采购商上门收购外,一般由本地橄榄加工企业收购或在位于竹岐的橄榄交易市场销售。
今年年初,竹岐、鸿尾和白沙分别成立橄榄专业合作社,“本意是让果农统一起来,在销售、技术上形成合力,但入社成员少,社员之间约束力也不强,所以现在还难有作为。”熊双伟告诉记者。在采访中,不少果农也表示:“橄榄要打开销路,品牌宣传是关键。”
扩繁良种,提升品质;打出品牌,扩大销路
尽管橄榄的牌子很响,但我县橄榄的知名度却不高。“由于缺少对外宣传,知道‘中国橄榄之乡’的人并不多。”县橄榄行业协会秘书长余述说,“有的外地人,特别是北方人,甚至不知橄榄如何食用,对橄榄中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更是知之甚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橄榄的销量。”
“如果每人每年食用一粒橄榄,全国就需要近1万吨的量。”县橄榄行业协会副会长熊双伟说,“但是,知名度不高,大大限制了橄榄销售范围,影响了橄榄售价的提升,也打击了橄榄种植户改良、创新品种的积极性。”
陈邦荣一家是最早到上海开展业务的橄榄销售商之一,早在1990年,他的父母就带着橄榄闯荡上海市场。“到目前,橄榄还是没有大的知名度,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陈邦荣说,前些年去天津,见到一个小摊贩卖橄榄,可标签上却写着“西藏青果”,小摊贩竟然不知道橄榄名称,也不知道哪里生产的。“因为销路打不开,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大家都撤回来了”。
除了知名度不高外,我县橄榄生产还存在着品种多,良种少,适合加工的多,用于鲜食的少的现象。据介绍,我县橄榄多采用实生栽培,在长期相互杂交中,又形成了几十个品系,但真正适合鲜食的只有檀香和长营等少数品系,且多为零星种植,面积不上百亩,产量不足50吨。近几年来,虽然陆续发现一些肉质细腻、纤维少、质脆、回甘好且苦涩味少的新品系——甜榄,但缺乏规模栽培,难以形成气候。
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小加工厂多,大加工厂少,也影响了我县橄榄的生产和销售。据统计,我县各类橄榄加工厂有30多家,家庭式小作坊有50多家,在众多橄榄加工厂中,规模较大的只有3家。“小作坊生产不仅降低了橄榄产品的附加值,产生了质量参差不齐的橄榄产品,而且,生产企业相互压价也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熊双伟说,“橄榄制作成蜜饯等初级产品,破坏了橄榄固有的营养物质,造成了橄榄资源的浪费。”
熊双伟告诉记者, 近年来,县农业局在橄榄茶、橄榄酒、橄榄保肝胶囊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初步的成功,但由于资金的限制,没能进行进一步开发。
此外,销售渠道狭小,也是影响我县橄榄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记者在走访竹岐、白沙等地果农时发现,当地果农所采摘的橄榄,除了少数外地采购商上门收购外,一般由本地橄榄加工企业收购或在位于竹岐的橄榄交易市场销售。
今年年初,竹岐、鸿尾和白沙分别成立橄榄专业合作社,“本意是让果农统一起来,在销售、技术上形成合力,但入社成员少,社员之间约束力也不强,所以现在还难有作为。”熊双伟告诉记者。在采访中,不少果农也表示:“橄榄要打开销路,品牌宣传是关键。”
扩繁良种,提升品质;打出品牌,扩大销路
橄榄品种千差万别,果实售价相差悬殊。熊双伟告诉记者,要发展橄榄产业,就要筛选和扩繁良种。目前,甜榄是市面上较贵的水果之一,但是甜榄是个变异的品种,要大面积种植,需要通过嫁接新品种,才能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嫁接新品种,需要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育才能大面积结果。虽然在这期间,经济收入受到了影响,但甜榄售价每50公斤可以达到2000元,高的可达6000元以上,从长远来看,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白沙橄榄种植户陈赛仙对改良橄榄品种极有信心。陈赛仙种有近3000株橄榄,看到甜榄效益好,毅然锯掉旧树,重新嫁接适合鲜食的甜榄,目前,已经嫁接的近2000株橄榄都已经陆续投产。“接下来,我打算将剩余的橄榄全部嫁接更新。甜榄价格高,销路广,即使不到外地销售,在福州地区也能卖得出去。”陈赛仙说。
记者从县橄榄行业协会了解到,近年来,县橄榄协会通过资源调查,选出了一批甜榄良种,并建立了自己的良种采穗圃,向果农提供嫁接所需的优良接穗。陈赛仙告诉记者,如果新品种能够推广开来,鲜食橄榄的比例就会增多,果农的经济效益也将成倍增长,这对提高我县橄榄的知名度,扩大销路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橄榄品种改良更新,势在必行。但另一方面,发展橄榄的精深加工,充分挖掘橄榄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也应是橄榄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这样,目前的橄榄将会供不应求。”刘昌发说,由于我县橄榄生产采用的是零散种植模式,企业和种植户都缺乏宣传所应有的资金,要靠政府部门帮助扶持和宣传。
“没有宣传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余述说,近年来,县政府也加大了“中国橄榄之乡”“太空橄榄”的品牌宣传力度,同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福州橄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预计明年上半年就可核准发证;与移动公司签订的“短信小区”宣传活动也将于明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余述告诉记者,我县培育橄榄生产龙头企业和橄榄专业合作化组织、建立橄榄交易市场等工作也在计划之中。
“只要切实进行品种改良和品牌宣传,提升我县橄榄的品质和知名度,闽侯橄榄产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余述说。( 记 者 张存金 )
记者从县橄榄行业协会了解到,近年来,县橄榄协会通过资源调查,选出了一批甜榄良种,并建立了自己的良种采穗圃,向果农提供嫁接所需的优良接穗。陈赛仙告诉记者,如果新品种能够推广开来,鲜食橄榄的比例就会增多,果农的经济效益也将成倍增长,这对提高我县橄榄的知名度,扩大销路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橄榄品种改良更新,势在必行。但另一方面,发展橄榄的精深加工,充分挖掘橄榄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也应是橄榄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这样,目前的橄榄将会供不应求。”刘昌发说,由于我县橄榄生产采用的是零散种植模式,企业和种植户都缺乏宣传所应有的资金,要靠政府部门帮助扶持和宣传。
“没有宣传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余述说,近年来,县政府也加大了“中国橄榄之乡”“太空橄榄”的品牌宣传力度,同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福州橄榄”地理标志集体商标,预计明年上半年就可核准发证;与移动公司签订的“短信小区”宣传活动也将于明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余述告诉记者,我县培育橄榄生产龙头企业和橄榄专业合作化组织、建立橄榄交易市场等工作也在计划之中。
“只要切实进行品种改良和品牌宣传,提升我县橄榄的品质和知名度,闽侯橄榄产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余述说。( 记 者 张存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