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惊现无字碑 碑文成谜

内容更新时间:2008-10-24 14:42:49来源:闽侯乡音报

有图无文的石碑令陈在勇疑惑不已。
 
      本报讯     南通惊现一巨大石碑,石碑上图案雕刻精美,可是偌大的碑身上只字未提,成了一道难解的谜。是碑的作者来不及撰文,还是作者有难言之隐,抑或作者有意为之,记者就此无字碑进行了探访。
石碑有图无文
      石碑藏身于南通陈厝江山陈氏宗祠,它可能躺在这里已经70多年了。在村民陈在勇的指引下,记者目睹到石碑的风采。
      石碑体积庞大,高约3.2米,宽约1.2米,厚度约20厘米,少说也有三四吨重。石碑为青石磨光,虽然碑身布满灰尘,但是碑上的图案仍然清晰可见。上方精雕青天白日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图案,中间穿插着同盟会的会旗“五色旗”,以“五族共和”寓意同根同源相处和睦。岁月荏苒,现在“五色旗”的图案有所磨损残缺。陈厝江山陈氏理事会理事长陈发尧介绍,这块石碑是闽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高的无字碑。
      但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却出现了。碑身上只字未提,没有一个文字。“石碑已经躺在这里很久了,以前有杂物等堆在这里,所以大家一直没有注意。”陈在勇说。最近,无字碑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决心揭开这块石碑的谜底。
      为何石碑只字未留,是作者来不及撰文,还是有意为之,这层神秘面纱到底是什么?目前,关于这块无字碑的说法有多种,无字碑的来历也成了一个谜。
探秘:无字碑的“神秘面纱”
      说法一:募捐功德碑
      陈厝江山理事会理事长陈发尧认为,这块无字碑是募捐刻碑的,只是因为募捐人数太多,索性碑文上一个名字不留。据陈发尧介绍,1928年,宗祠第二次修缮,本来这块石碑是用来刻记募捐人姓名的,也就是功德碑,陈发尧说:“据说当时募捐人有500多名,这块石碑哪能容得下这么多人名,索性后来一个名字不留,所以才留下这么一块无字碑。”
      至于碑身上的青天白日旗,陈发尧解释,那是因为在国民党政府时期,所以刻上青天白日图案。
      说法二:创立“福建天下陈公会”立碑
      陈则韬是南通本地人,他著有《南港纪略》一书。对于无字碑的来历,他认为此碑与天才战略预言家陈孝威有关。陈孝威出生在南通瓜山村,曾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并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二战时期,他曾系统预言太平洋战争的结果,受到当时盟国首领罗斯福、丘吉尔的赏识与表彰。
      陈则韬认为,抗战前夕,陈孝威返乡祭祖,听说乡族之间经常有矛盾。陈孝威认识到,陈姓同根同源,应和睦相处,就想创立“福建天下陈公会”调和氏族间矛盾。正好宗祠后有一巨石,大家商议借此石“勒碑铭志”,图、文均由陈孝威设计。图案设计成后,抗日政事有变,陈孝威赴香港,因此留下了这块无字碑。
      说法三:响应“闽变”立碑
      陈在勇经过一番研究后认为,这是南港为响应当时“闽变”而立的碑。1933年11月,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楷等人在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当时南港有陈明钟、陈孝威等名人,他们与蒋不和。福建事变后,南港乡贤立碑响应,不过由于福建事变3个月宣告失败,因此碑只有图案,而未留下文字。
      关于无字碑的神秘面纱,现在主要有3种说法。目前,该碑的来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您知道该碑的来历,请告诉我们,一同揭开无字碑的秘密。(记 者  黄和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