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本:办厂是出于对家乡的特殊感情
内容更新时间:2008-10-24 14:36:42来源:闽侯乡音报

人物名片:黄永本先生,祖籍闽侯县南通镇洲头村。黄永本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台湾谋生,靠着自己学过的酿造技术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从小作坊做起,逐渐积累了原始资本。1954年黄永本与友人合作在台北经营民生酱油厂。面对企业起步时的种种困难,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闯过难关。经过黄永本的苦心经营直到1965年民生酱油厂才稍具规模,改组为联合食品工业公司。20世纪70年代,黄永本先后在泰国、美国开办了联合食品公司,任董事长,生产豆酱、辣椒酱、蒜瓣酱、芝麻油等中国传统调味品。由于经营有方,逐渐在泰国、美国的中国传统调味品市场站稳了脚跟,建立了卓越的质量信誉。联合食品公司品牌的产品,现已占有美国西部中国传统调味品市场40%的份额。
“旧金山:辣椒酱523箱。洛杉矶:辣椒酱523箱……”10月15日,78岁的老华侨黄永本先生,又像往常一样来到22年前由他一手办起的调味品厂,认真地琢磨着黑板上的“十月份出口表”。1986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的初期,黄永本等旅外乡亲早就按捺不住澎湃心情,冲破各种阻力,回到家乡发展。当年,我县第一批由侨胞投资办起的外资企业闽侯县侨光香料公司和福建闽侯联合食品公司等企业,宣告了闽侯发展走向新的里程碑。“带头争先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海外侨胞最显著特点,在国内投资硬件环境较差、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在投资前景尚不清晰,外资犹豫观望之际,是他们满怀赤诚爱国热情,义无反顾地率先回国投资。通过他们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大力宣传,大量的外汇涌入闽侯并迅速转化为生产资金,我县的各类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侨乡的面貌才得以焕然一新,欣欣向荣。”时任县侨办主任的王祖敬感慨地告诉记者。
首次返乡的触动
1983年旅美华侨黄永本先生首次踏上故乡南通洲头村的土地,生涩的自来水、蚊虫飞舞的茅厕、随地垃圾的村貌、泥泞不堪的乡村小路、贫穷破落的村庄……故乡落后的窘境紧紧地揪住了黄永本的心,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酸,也让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改变落后的面貌,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当年,他献资5万元人民币,修了个水塔,让洲头村成了全县首个能用上自来水的村庄。随后,建火力发电站、修路、建卫生院、建小学、改厕、助学、建工厂……一项项的投入成了洲头村民们幸福生活的开始。
宁愿每年贴一万美元
1986年黄永本先生毅然出资100万元在洲头村建起了工厂——福建闽侯联合食品公司,主要生产辣椒酱等调味品。“可以说办当时办这个厂完全是怀着对家乡的一种特殊情感,并不在乎亏本与否,我都做好了每年贴一万美元的打算。”黄永本凝视着眼前的发酵缸,动情地告诉记者。据他介绍,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南通镇洲头村并不符合办辣椒酱厂的条件。要办辣椒酱厂,必须具备临近原料产地或临近交通便捷的区位条件。洲头村并不是辣椒产区,况且当时南通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南港大桥和国道连接线还没建成,交通非常闭塞。但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他们种些辣椒或在工厂上班增加收入,黄永本宁愿贴钱也要办起辣椒厂。“要是对家乡没感情,根本就不会回来。”这是黄永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
载入闽侯史册的“第一”
翻开《闽侯县志》卷三十一“三胞”中提到,在1986年创办的闽侯县侨光香料公司和福建闽侯联合食品公司,是第一批由侨胞投资办起的外资企业。或许黄永本先生并不知道成立这个工厂的深远意义,虽然工厂的规模并不大,但它却因是我县第一批由侨胞返乡投资办起的企业,而载入闽侯改革开放的史册。更为重要的是,由黄永本等侨胞满怀赤诚爱国热情,率先回国投资创造出的“第一”发挥出巨大的示范效应,形成了强大阵容,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从此,许多侨胞纷纷返乡掀起了投资创业的高潮,为我县经济的迅速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全国数据统计,30年来,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创办的企业,占我国外资企业的70%,侨资和侨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县而言,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由侨胞投资兴办的企业达300多家,总投资达20亿多美元。
“家乡快速发展让我们欢欣鼓舞,家乡巨变也带来了巨大商机,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希望,我们投资更有信心了。”黄永本告诉记者,如今国内投资环境更好了,国内市场也已基本成熟,祖国大陆拥有13亿多的人口,消费市场相当广阔,现在不能再有以前那种无所谓亏本的思想了,必须求变、求生存。从去年开始,他又陆续投入资金扩大生产,争取做大做强,迅速打开内销市场,确保在国内调味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记者 王立强)
首次返乡的触动
1983年旅美华侨黄永本先生首次踏上故乡南通洲头村的土地,生涩的自来水、蚊虫飞舞的茅厕、随地垃圾的村貌、泥泞不堪的乡村小路、贫穷破落的村庄……故乡落后的窘境紧紧地揪住了黄永本的心,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酸,也让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改变落后的面貌,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当年,他献资5万元人民币,修了个水塔,让洲头村成了全县首个能用上自来水的村庄。随后,建火力发电站、修路、建卫生院、建小学、改厕、助学、建工厂……一项项的投入成了洲头村民们幸福生活的开始。
宁愿每年贴一万美元
1986年黄永本先生毅然出资100万元在洲头村建起了工厂——福建闽侯联合食品公司,主要生产辣椒酱等调味品。“可以说办当时办这个厂完全是怀着对家乡的一种特殊情感,并不在乎亏本与否,我都做好了每年贴一万美元的打算。”黄永本凝视着眼前的发酵缸,动情地告诉记者。据他介绍,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南通镇洲头村并不符合办辣椒酱厂的条件。要办辣椒酱厂,必须具备临近原料产地或临近交通便捷的区位条件。洲头村并不是辣椒产区,况且当时南通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南港大桥和国道连接线还没建成,交通非常闭塞。但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他们种些辣椒或在工厂上班增加收入,黄永本宁愿贴钱也要办起辣椒厂。“要是对家乡没感情,根本就不会回来。”这是黄永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
载入闽侯史册的“第一”
翻开《闽侯县志》卷三十一“三胞”中提到,在1986年创办的闽侯县侨光香料公司和福建闽侯联合食品公司,是第一批由侨胞投资办起的外资企业。或许黄永本先生并不知道成立这个工厂的深远意义,虽然工厂的规模并不大,但它却因是我县第一批由侨胞返乡投资办起的企业,而载入闽侯改革开放的史册。更为重要的是,由黄永本等侨胞满怀赤诚爱国热情,率先回国投资创造出的“第一”发挥出巨大的示范效应,形成了强大阵容,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从此,许多侨胞纷纷返乡掀起了投资创业的高潮,为我县经济的迅速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全国数据统计,30年来,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创办的企业,占我国外资企业的70%,侨资和侨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县而言,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由侨胞投资兴办的企业达300多家,总投资达20亿多美元。
“家乡快速发展让我们欢欣鼓舞,家乡巨变也带来了巨大商机,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希望,我们投资更有信心了。”黄永本告诉记者,如今国内投资环境更好了,国内市场也已基本成熟,祖国大陆拥有13亿多的人口,消费市场相当广阔,现在不能再有以前那种无所谓亏本的思想了,必须求变、求生存。从去年开始,他又陆续投入资金扩大生产,争取做大做强,迅速打开内销市场,确保在国内调味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记者 王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