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加工挖掘苦笋最大值
内容更新时间:2008-04-18 11:24:56来源:闽侯乡音报
本报讯 又值苦笋收获季节,可是在大湖农贸市场里,销售苦笋的村民并不多。正在街上出售苦笋的商贩告诉记者,今年的大部分苦笋都被“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收购了。4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厂虽不大,但苦笋脱水、真空包装、高压杀菌、装箱等食品生产线一应俱全。
瞅准独特商机,挖掘苦笋价值
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宋秋奇告诉记者,当地苦笋一般在每年的3~5月采收,以其味苦、肉厚、质嫩、色白等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但苦笋采收后品质变化极快,糖分含量随存放时间而减少,纤维含量则增加,品质下降。“苦笋多生长在山区,但山区的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无法打开销售市场,往往造成笋农增产不增收,于是,我们决定创办苦笋加工厂,通过对苦笋进行适当的保鲜加工,延长其销售周期,减少腐烂变质,提高经济效益。”宋秋奇说,“目前新鲜苦笋每斤2元左右,最高时也就每斤5元,但苦笋保鲜到7、8月份后出售,每斤价格可在8元以上,经济效益很可观。”正是看到苦笋加工的巨大商机,去年初,宋秋奇与他人合资兴办了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
据介绍,加工厂于去年投入试生产,共加工300多担苦笋,都是一些单位和酒家成批购买,产品供不应求。宋秋奇告诉记者,“今年经过技术改进,添置设备,每天可加工26担左右,预计到本月底可完成加工500~600担。”
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宋秋奇告诉记者,当地苦笋一般在每年的3~5月采收,以其味苦、肉厚、质嫩、色白等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但苦笋采收后品质变化极快,糖分含量随存放时间而减少,纤维含量则增加,品质下降。“苦笋多生长在山区,但山区的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无法打开销售市场,往往造成笋农增产不增收,于是,我们决定创办苦笋加工厂,通过对苦笋进行适当的保鲜加工,延长其销售周期,减少腐烂变质,提高经济效益。”宋秋奇说,“目前新鲜苦笋每斤2元左右,最高时也就每斤5元,但苦笋保鲜到7、8月份后出售,每斤价格可在8元以上,经济效益很可观。”正是看到苦笋加工的巨大商机,去年初,宋秋奇与他人合资兴办了大湖瑞恒食品加工厂。
据介绍,加工厂于去年投入试生产,共加工300多担苦笋,都是一些单位和酒家成批购买,产品供不应求。宋秋奇告诉记者,“今年经过技术改进,添置设备,每天可加工26担左右,预计到本月底可完成加工500~600担。”
扩大销售市场,提供增收平台
据了解,近年来,大湖群众从天然苦竹林的抚育入手,摸索苦笋生长规律和栽培技术,目前,已经完成5000多亩苦竹垦复和栽培,苦笋加工原料较为充足。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村民生产的苦笋只能在当地销售,销路不稳定。“我们的苦笋生产量有限,运到外地卖又不划算,卖不完又浪费。现在有了加工厂,就不愁卖不出去了。”每年这时候都在卖苦笋的陈依姆告诉记者。
“超市要求我们每天供货2吨,但我们目前的生产能力还无法达到这个程度。”宋秋奇说,他们正计划兴建专门的加工厂,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并在加工苦笋的同时,加工萝卜、糟菜等,丰富加工品种,提高经济效益。
在谈到加工技术时,宋秋奇说:“省农林大学食品系郑宝东教授和食品技术研究所刘文忠教授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加工技术不成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大湖群众从天然苦竹林的抚育入手,摸索苦笋生长规律和栽培技术,目前,已经完成5000多亩苦竹垦复和栽培,苦笋加工原料较为充足。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村民生产的苦笋只能在当地销售,销路不稳定。“我们的苦笋生产量有限,运到外地卖又不划算,卖不完又浪费。现在有了加工厂,就不愁卖不出去了。”每年这时候都在卖苦笋的陈依姆告诉记者。
“超市要求我们每天供货2吨,但我们目前的生产能力还无法达到这个程度。”宋秋奇说,他们正计划兴建专门的加工厂,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并在加工苦笋的同时,加工萝卜、糟菜等,丰富加工品种,提高经济效益。
在谈到加工技术时,宋秋奇说:“省农林大学食品系郑宝东教授和食品技术研究所刘文忠教授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加工技术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