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生活新风尚 “绿色家庭”来打样

——走近“2022年福建省绿色家庭”陈佳华家庭

内容更新时间:2023-07-28 08:27:56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吴婧 陈堡

      本报讯 “废弃的纸张、塑料瓶花点心思就能变废为宝,何乐而不为?”在闽侯,陈佳华一家坚持用“绿色”诠释对生活的热爱,不仅将自家打理得绿意盎然,还用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7月21日,记者走近“2022年福建省绿色家庭”陈佳华家庭,一探他们的“绿色秘籍”。

“变废为宝”  绿色理念贯穿生活点滴

      今年52岁的陈佳华是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的副园长兼工会主席。丈夫陈桂业就职于县交通局,是一名党员。夫妻俩与母亲、儿子、儿媳、孙女组成了热热闹闹的四代同堂之家,日子过得和美、幸福,是邻居们眼中的模范之家。

      走进陈佳华家中,只见屋内收拾得干净整洁,各处点缀着郁郁葱葱的绿植,其中不仅有能带来甜蜜的火龙果、桑葚等果树,更有各类极实用的中草药。陈佳华在其间忙碌着,浇水、修剪、施肥……精心管护着每一盆花草。阳台上,由洗衣液桶制成的花盆精美可爱,栽种着各类绿植;书桌上,透明油桶制成的鱼缸里,金鱼与水培植物相映成趣,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因为我是幼儿园老师,比较擅长做手工。平常就喜欢‘废物利用’,把一些用完的瓶瓶罐罐收集起来,改造成花盆、笔筒、鱼缸等,像这个花盆就是我用洗衣液桶做的,用点心思裁剪出花样,看起来还是很漂亮的。”说起废物利用的小妙招,陈佳华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除了瓶瓶罐罐,废弃的纸张在这个家中也要物尽其用。“用过的纸张另一面还可以做草稿,或是供孩子涂鸦。两面都用过后就可以折成‘垃圾盘’,在餐桌上再次派上用场。”陈佳华告诉记者,家人们常利用闲暇时间与四岁的小孙女陈芷晴一起动手“变废为宝”,既能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是很好的互动游戏。在家人的言传身教下,小芷晴也成长为了一名“环保小天使”,善良可爱的她如今热衷于与长辈一起整理自己的闲置衣物,将它们捐给“山区的弟弟妹妹”。

      主动收集报纸纸箱送给收垃圾的老人;出行尽可能步行或选择公共交通;家用照明全部使用节能灯,尽量不使用空调;从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筷子;从不购买、食用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制作的食品和产品……在陈佳华的影响下,这个幸福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了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形成了尊老爱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家庭风尚。

言传身教  共筑生态美好家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陈佳华除了言传身教,培养家人良好习惯外,还坚持将“绿色生活”理念带入千家万户。

      在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的二楼,绿意盎然的花圃里种植了艾草、芦荟、玫瑰、鬼针草等多种草药。这是由陈佳华指导建立起来的“百草园”。在这里,孩子们体验劳动的乐趣,认识各种各样草药的作用。“孩子们亲手种植的草药收获后还能起到大用处。玫瑰晒干制成花茶,芦荟做成手工皂,艾草制作驱蚊香包和天然驱蚊水……甚至生活坊的凉菜、活动区的凉茶都可以通过孩子们的劳动实现自给自足,有助于在实际行动中引导孩子们树立绿色环保观念。”陈佳华介绍。

      此外,作为分管后勤的副园长,陈佳华也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贯彻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在陈佳华的身体力行和督导下,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的教职工们自觉做到能不开空调尽量不开,且空调温度不高于26℃;离开室内随手关闭电源,减少各类电器待机状态;爱护幼儿园设备设施,节约用水用电……

      “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并不需要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可以实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不管是自己的小家,还是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只有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丽和谐,‘绿色’中国目标才能实现。”陈佳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