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金不换 乡村振兴注活力

内容更新时间:2023-03-17 10:37:48来源:闽侯乡音报

■记者 潘煜婷 实习记者 倪润湉

“浪子”回头金不换  乡村振兴注活力

郑心校正在修剪精心养护的多肉盆栽。 潘煜婷 摄

    本报讯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外漂泊几十年的郑心校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重回廷坪乡塘里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一个村落、一条小溪,几家古厝,几分闲适,民风淳朴、诗情风光。在廷坪乡塘里村,一位青年正在古厝前忙碌,修剪精心养护的多肉盆栽、整理游客使用的茶室茶桌、调试营造悠闲氛围的音响……他便是塘里村“回乡振兴第一人”,也是平日里塘里村的“守村人”——郑心校,村里的人都亲切的叫他“猴子”。因他热情好客,做事麻利、机灵,村里的大小事务大家都喜欢喊他帮忙,设备坏了,他来修;游客来了,他当导游。“我是土生土长的塘里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特别有感情,总希望这里能变得更好一些。”郑心校感慨地说。

    1977年出生的郑心校,15岁时便外出学艺,在城里当过木匠,也做过海鲜批发,在外漂泊了几十年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家乡塘里会变得如此美丽。2019年,郑心校的工作出现了一些变故,日子也过的比较艰难。年少时的同窗好友,现任廷坪乡塘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能存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回村一同为振兴家乡而努力。“回乡后未来会如何,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郑心校思考了很久也犹豫了很久,但是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割舍不掉的乡愁,他还是选择了回乡。

    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次,他再也不离开了,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变得更美、更宜居,让乡亲们可以在家门口谋生,不用再外出奔波劳碌。平日里,村子中哪里有需要,哪里便有他的身影。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的古厝逐渐被修缮,景色也越来越美,但没有客流量怎么办?在一位客人的启发下,郑心校开始学起了自媒体运营,拿起手机,拍下村里的日常,用最淳朴的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乡村美景。这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慢生活”节奏,“一刀未剪”的纪实风格,深受观众们喜爱,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他已有三千多名粉丝,人气最高的一条短视频,播放量高达73.8万。

    如今,村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为了提高游客游玩体验,郑心校在家门前开了间小卖部,冬日里提供温暖的烤火服务、夏日里售卖些冰镇饮品,还精心布置了两张茶桌,免费提供给游客使用。客流量多的时候,他也在家中开起了“农家乐餐厅”,为游客提供一些简单的餐食。便是这样在困难与解决困难间不断摸索,他跟着乡村一起成长,成为了引领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的一位排头兵。

    “乡村振兴总需要有人去做,我希望可以在这个村子里摸索出一条‘致富路’,给村民们打个样,带动着他们一同振兴家乡,激发整个村庄的活力,留住村民心里那片最柔软的乡愁。”郑心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