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煜晗
完成16所“旧校换新”工程;组建新一届310人的县学科工作室;新开办公办园8所,新增学位2610个;闽侯一中被确立为“福建省科研协同创新基地校”,县实验中学、闽侯六中等7所学校被确立为“福建省科研实践创新基地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县坚持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投入,交出“有温度”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成绩单”,一幅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幸福画卷在八闽首邑铺陈开来。
补短强弱 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新教室的空间变大了,各种设备也更先进了!”今年9月,竹岐中学新校区正式投用,超千名学生拥有了新教室。新校区建成后,竹岐中学教学班从原先的25个扩增至42个,学位也由原先的1200余个扩增为2100余个,有效缓解了竹岐新区学位紧张问题。
一批批新学校、新校区的“上新”,正是我县加大教育事业投入的最好注脚。今年以来,我县实施41项总投资约75.28亿元的教育项目,不断补齐教育项目短板。截至目前,闽侯四中实验楼体艺馆、荆溪龙溪幼儿园等项目已完工投用,可增加学位5580个。闽侯一中扩建、县第三实验小学等项目正加快推进。
与此同时,我县还有效整合县域内教育教学资源,打造智慧校园,提升现代化办学水平。目前已建成闽侯一中、闽侯六中等6所市级智慧校园试点;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宽带提速及网络改造工程,大池小学、古洋小学等18所村小已全面改造完成。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不能“软”。今年以来,我县持续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目前全县共组建教育集团39个,涵盖207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全覆盖。同时还加快优化集团办学设置,充分发挥优质集团“孵化器”作用,拟孵化红峰小学、七里学校、东南学校、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作为新教育集团龙头校。
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每天下午4点多,闽侯县上街实验学校(福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校园,就成了学生们“欢乐的海洋”。剧社团、足球社、街舞团等各式各样活力四射的“四点半”课后延时服务校本课程体系轮番呈现,让经历了一天紧张学习之后的学生们得到了彻底放松。
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闽侯县上街实验学校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活力四射的“四点半”校本课程体系,涉及品德与身心、人文与表达、思维与探索、艺术与审美、生活与实践等诸多领域。目前,已经开设了吉他社、奥数班、素描班等58门校本课程,并形成了“书香校园”“科创校园”“运动校园”与“艺术校园”这四张校园名片。
“四点半”校本课程是闽侯县上街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我县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折射。今年以来,我县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鸿尾超墘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侯官文化齐弘扬,竹编非遗育新人”入选福建省第五批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上街实验学校《核舟记》上榜“部级精品课”、《木兰从军》斩获全国赛小学组戏剧类三等奖;闽侯四中、闽侯八中在福州市第60届运动会啦啦操比赛中获单项第一名;闽侯职专学生吴彬彬在第五届亚洲U18田径锦标赛上代表中国队获女子跳远冠军和100米栏冠军……如今,“五育并举”的种子正在八闽首邑大地开花结果。
强基固本 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前不久,2023年福州市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大赛落下帷幕,我县18名教师获得市级“优秀教学能手”称号,其中一等奖4人,二等奖2人,3等奖12人。
成绩的取得,源于不断努力,也得益于闽侯教育抓实教师队伍建设的红利,近年来,我县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2023年,10名教师获评全省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评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明显。
此外,我县还依托闽侯“科研协同创新基地(校)”“教育科研实践基地”“学前教育科研基地”“科研实践创新基地”,进一步深化与省教科所和全省其他教育科研基地的交流合作,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细化校地合作共建,借鉴“侯官少年营”办学模式,强化与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师专合作,在甘蔗、青口、上街等地开办“侯官少年营”,持续壮大“强基”工程后备人才队伍、名优骨干教师队伍。
在此基础上,我县持续发力,出台《闽侯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实施“办学条件提质、教师队伍培优、管理创新提升、教育质量争先、立德树人领航、教育督导评价”等6大攻坚行动29项举措。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对标对表行动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加快推进 “优质学校、优秀书记(校长)、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四优工程,全力推动闽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确保到2025年,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认定,建设教育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