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秋霞
“三甲医院开到家门口,大病不出县就能得到治疗,县里真的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县总医院的主任医师来乡卫生院给我们看病,不用自己大老远跑去找医生,跟过去真不一样!”……提及今年我县医疗事业的变化、发展,群众赞叹不已。
健康事业事关民生福祉,关乎百姓最切身的利益。近年来,闽侯县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全覆盖,持续推进“健康闽侯”建设,努力让百万民众享有更便捷、更经济、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护,使民众的健康更加有“医”靠。
硬件升级 “家门口”就医更便捷
闽侯县总医院新病房大楼项目是闽侯县医疗补短板项目,规划11个病区,550张病床。目前,该项目大楼主体已经竣工,眼下,工人们正利用晴好天气进行空中连廊、绿化提升等附属工程作业。项目预计本月底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医院医疗救治水平及硬件保障。
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惠及千家万户。当前,位于福州大学城的上街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也进入了施工收尾阶段。该项目主要新建门诊楼、综合病房楼等相关配套设施。“作为大学城的重要医疗卫生项目,项目建成后床位将增加至300个,并以二级综合性医院标准完善设备配备及人才建设,极大改善大学城师生及上街地区群众就医条件。”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让病人“少跑腿”,闽侯还把三甲医院开到了“家门口”。今年1月4日,位于福州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内的三甲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旗山院区全面开诊。如今,遇到头疼脑热的时候,闽侯县上街镇岐安村村民大都只需步行5分钟,就能来到设备先进、专家众多的“家门口”三甲医院就诊,就医条件持续优化。
县总医院新病房大楼项目、上街中心卫生院扩建项目以及协和医院旗山院区的建设是闽侯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均衡医疗资源分布的缩影。2022年至2023年,闽侯县累计完成投资2.3554亿元,涵盖县总医院病房大楼、上街中心卫生院扩建、白沙镇中心卫生院新院3个卫生补短板项目。据介绍,白沙镇中心卫生院新院按照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规划床位数110张,也将于年底竣工验收,医疗范围全面覆盖白沙镇并辐射大湖、洋里等山区乡镇。
如今,依托县医院、县人民医院、上街中心卫生院、祥谦中心卫生院四大医疗卫生服务主体,“县域有龙头,区域有中心”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
深化医改 群众看病“不再难”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组建闽侯县总医院,便是闽侯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生动的注脚。闽侯县总医院由闽侯县医院牵头,整合12家公立医疗机构资源组建而成,在学科建设、分级诊疗、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等11个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并共建“联合病房”,进一步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与共享,带动全县医疗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日前,村民陈依伯在竹岐乡卫生院“联合病房”享受县总医院主任医师诊疗后,不住点赞:“在卫生院就能享受到跟县总医院同样的医疗服务,转诊医保报销也很方便,不用支付二次起付钱,省时省力还省钱,看病不难了!”
此外,闽侯县持续推动名医工作室落地,共有24个省市级专家团队在我县医疗机构开设专家门诊或名医工作室。县总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县域“龙头医院”还与省立医院、省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等省属医院共建合作,大力推进专科能力建设,让广大县域居民在县内就能享受到省属医院“高水平、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强龙头”的同时也要“兜网底”。闽侯全力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建好、管好、用好基层医疗机构,保障群众更好的就医体验。2022-2023年全县共有20家村卫生所达到推荐标准,100家村卫生所达到基本标准。10月,福州市公布首批星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闽侯上榜4所。其中,祥谦镇中心卫生院、上街中心卫生院获评五星级乡镇卫生院,白沙镇中心卫生院获评四星级乡镇卫生院。
健全队伍 配齐健康“守门人”
医疗卫生人才是构筑“全民健康”的最基础力量,是百姓健康的“守门人”。近年来,闽侯县通过柔性引进人才、深化校地院际合作、定向委培等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破解“医院医疗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借助大学城优势,闽侯县与福建省医科大学共建,并与省属医院建立顺畅的学习交流通道,通过专家请下来教、医师送上去学,持续激活优秀医疗人才的“一池春水”。
据统计,在《闽侯县关于引进卫技人才的实施意见》《关于闽侯县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十条措施》等强有力的政策吸引下,2023年我县公开招聘卫技人员69名,柔性引进省外客座专家2名;在闽侯县高层次G类人才认定工作中,县卫健系统共157 人入选今年的高层次G类人才申报与评定,其中1人还获新引进人才奖。
人民要幸福,健康是基础;闽侯要跨越,健康是保障。一个个卫生补短板项目的落地,一项项服务能力的提升,一次次来自群众的肯定,无不折射出闽侯卫生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卫生健康建设带给群众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全县人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闽侯卫健系统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