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走进后园里徽派建筑群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2-14 15:09:30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两边茂林修竹覆盖下的青山夹出一个幽幽的山谷,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在烟雨中静默。你势必认为自己步入了诗情画意的江南,但它并不是那个牵动文人墨客几多心弦的江南,而是被隐藏着的一段悠久的、愈老愈醇香的历史的村落——大湖乡后园里自然村。

  (后园里古建筑群·潘杰/摄)

  (斑驳的马头墙·郑榕华/摄)

  (静谧的小山村·黄朝明/摄)

  后园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群矗立在现代世界里的古民居。这里的古民居共十七栋,其中的十二栋为早期建筑,最早的古民居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余下的五栋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仿古建筑。这么集中的古民居群,在福州地区是极其罕见的。

  (具有悠久历史写保存良好的后园里徽派建筑群·潘清玉 潘杰/摄)

  后园里是一个以刘姓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村落,全村490多人,除了两户施姓人氏,其余的均为刘姓。这里刘姓的先祖存公,于公元881年率族人随王审知避乱入闽。北宋初年,五世祖刘姓炳公,迁于后园里,披荆斩棘,建基创业,到现今已传到第38世,历时一千零四十多年。或许是因为刘氏先人在迁居的过程中曾暂留过安徽,或许是足迹遍及四海的先祖曾与徽商为伍,后园里的古民居颇有徽派建筑的特点,依山伴水、风韵十足。

  (后园里古建筑群墙体多以土石为原料·王立强/摄)

  后园里的古民居以土、木、石为原料,以木架结构为主。梁架多使用较为粗大的木料,且注重装饰。横梁的中部通常雕有多种图案,显得恢宏、华丽。立柱的用料也很粗大,梁托、爪柱、叉手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装饰工艺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用彩漆而用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建筑而成,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粉墙黛瓦·陈宗兴 潘杰/摄)

  粉墙、黛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与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和谐组合,构成了这些古民居的基调。

  (层层叠瓦蕴含厚重的历史·潘清玉/摄)

  (古厝内木构架结实又精美·潘杰/摄)

  这些古民居规模恢弘,最大的有十六进、108个房间,占地约2000平方米。古居多构布局合理协调,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庭院以南向厅堂为主,左右为东西两厢,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主要靠天井采光。一些民居除了前院有天井外,在房子的后方也另设小天井。这些古民居大多套建,一进套一进,结构大抵相同。每一个深宅大院里居住的都是同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这生动地体现了这个地方聚族而居的民风。

  这种高墙深宅式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中国也是极为罕见的。

  (临风而立的马头墙·李凉/摄)

  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或因人们出外谋生和迁居他方,在后园里古建筑群中居住的人也略显寥寥。但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厝和临风而立的马头墙,依然注视着岁月留下的印迹,守望着曾经的辉煌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