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部门动态 >> 正文

那年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8-09 16:18:4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谈起当年经历陈礼源感慨万千。 王立强 摄

  闽侯新闻网讯 “当你早晨坐上第一辆电车驶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着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请你认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认识到这是一种幸福,你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到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这是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的一段话。

  这段话,让我们不由得在今天,把镜头切换到六十多年前的战场,聚焦到当年的志愿军战士身上……他们是一群普通士兵,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不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精良的武器而抱怨,更不会因为没有铺天盖地的空军、炮兵火力支援而拒绝战斗。为了正义与和平,他们血洒朝鲜三千里江山,用勇敢和信念铸造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近日,恰值八一建军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记者探访了几位志愿军老战士,通过交谈,蓦然发现,在他们心里,六十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那么清晰,他们怀念那段血与火的光荣岁月,怀念长眠在异国他乡永远年轻的战友,也珍惜而今的和平安定……

  陈礼源:难忘上甘岭的43天

  陈礼源家住竹岐乡元格村,今年89岁。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他最难忘的是在上甘岭战斗的43天。

  1952年10月14日,刚刚结束长达1个月的千里急行军,陈礼源和战友就被上级调到一个高地参加战斗,直到后来陈礼源才知道,当时要参加战斗的地方就是上甘岭。“打仗行军很幸苦,但战士们都没有抱怨,而是默默地接受命令投入到新战场去了,那个年代讲究的是奉献。”陈礼源如是说道。

  他告诉记者,部队刚到高地,见到的是满目疮痍,一片惨烈的景象。在去往高地的路上,牺牲最多的是炊事班的战士,因为战争年代,守卫高地都是炊事班先行走,寻找安全的地点存放物资,后头的部队跟上才有饭吃。“很多人觉得炊事班就是伙头军,其实不然,他们也是很英勇无畏地战士!”陈礼源感叹到。

  陈礼源和战友们刚刚安顿好,美军就调集优势兵力,对部队所在的山头进行猛攻,惨烈的战斗开始了。“那个场面,像每年三十晚上放鞭炮一样,噼里啪啦不停地。一天到晚都是飞机、大炮、机光枪的声音,不停的轰炸,我们就一个小山头,都被炸平了。”战争的惨烈,陈礼源依旧历历在目。

  陈礼源作为整个机枪班的主机枪手,是构筑战地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时全班就一挺机枪,他主要负责在工事里面听命令射击。因为战斗多是在晚上,在看不到外面的情况时,只能依靠通讯兵的指令。“通讯兵下去侦查,发现敌人的位置,报告给机枪手,我就按他们的指令扫射,需要配合默契才能杀伤敌军。”陈礼源回忆道。由于武器和兵力上的劣势,机枪手在战场上子弹要尽量省着打,追求有效歼敌,在艰苦地环境里,战士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顽强的守着阵地。

  随着战斗的白热化,陈礼源所在的部队不断有战友牺牲,战友换了好多波,有些战士刚刚补充上来没多久就牺牲了,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战友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始终激励着陈礼源坚持下去。“当时我们就憋着一股气,抱着牺牲主义的精神,一定要完成使命,这情况持续到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落下帷幕!”,陈礼源说,“现在算一算,已经65年过去了,我今年也快90岁了,但是那43天的战争记忆我是不会忘记的。”

  金能松:三次同死神擦肩而过

  家住竹岐乡苏洋村金能松,今年88岁,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曾经三次和死亡擦肩而过。

  “第一次发生在1952年3月,当时我和战友死守一个战壕,后勤补给遇到了问题。那个时候整整七天七夜没吃,剩下的压缩饼干非常硬,咬都咬不动。”金能松说,伴随着这饥饿的,是敌人炮弹的不断轰炸,金能松和战友一边死守,一边互相鼓励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终于坚守到了最后,等来了救援。“我们心里都在想,无论多艰难,一定要齐心协力,打倒美国野心狼。面对绝境,我和战友们靠着毅力坚持了下来。”提及当年,金能松充满着激动。

  1952年5月,金能松奉命守卫一处战壕,恰好美军的一枚炮弹打到战壕旁,一旦引爆,将覆盖附近百米范围,就在他做好牺牲准备之时,却发现炮弹没有爆炸。“我胆子比较大,就上去拆弹查看,才发现雷管没有接好,真是万幸啊,这要是爆炸了,还没看到敌人就牺牲了也太憋屈了。”提及这件事情,金能松显得心有余悸,这是他第二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第三次发生在1953年7月,也是最为惊险的一次。当时金能松所在的部队,通讯的电话线被美军的炮火打断,部队同外界失去联络。金能松便自告奋勇独自上前线抢修电话线。“抢修过程中,敌人炮火不断,前线又没地方躲。完成任务后,我只能把旁边的尸体抱起来,盖在身体上躲过了一劫。”金能松笑着说,由于在这场战役中英勇机智的表现,金能松还被授予三等功。

  “尽管我在朝鲜战场上三次死里逃生,顽强活了下来。但我的好几位亲密战友却葬身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这也是我最遗憾的一件事。”提到牺牲的战友,金能松眼中带着泪水。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金能松却常常和周边的人说起这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他觉得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倍加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

  林锦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多面手

  林锦炎今年85岁,当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先后司职侦察兵、卫生兵等多个职务。是战场上的多面手。“我只要一支笔一张白纸,就可以给你还原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许多地形。”说起自己的技巧,林锦炎满是自豪。

  “你看,当时战斗分为中线、西线、东线,像这个就是山,这个是树,这个是卫生所。”,当着记者的面,林锦炎在白纸上边画边讲解,像一个挥斥方遒的将军。抗美援朝战争前期,作为侦察兵,林锦炎每天要做的就是深入敌后勘察地形。朝鲜的山很密,敌人的特务又十分猖獗,经常越过警戒线来刺探军情,在这种情形下,上前线侦查非常危险,可林锦炎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那时候一个侦察班五个人,我作为骨干,经常带着战友去探查敌情,发现情况之后,就把地形绘制下来,为大部队战斗提供参考。”林锦炎如是说。

  随着战斗的白热化,敌我双方的大规模战役越来越多,我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多,卫生员成了紧缺的职位。因为学过一些医学常识,林锦炎就被紧急抽调为卫生员,到前线去救死扶伤。在那里,他看到的情况,比做侦察兵身处的战场更加惨烈!有一次,林锦炎到一处高地去救援伤兵,一个战友与他同行。路途中突然飞来三颗炸弹,战友把林锦炎往前一推,待他回过头,战友已经倒在了血泊中。“需要卫生员的地方,往往是最激烈的战场,在那儿走得慢了一步就死掉了,要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谈起战争的惨烈,林锦炎显得十分感慨。

  他说,自己当了卫生员,每天的任务就是在不同的战场,不停得为伤员包扎,帮助他们止血,经常忙得忘了时间,到了晚上还要把牺牲战友的遗体,扛到指定的地点安置,有时候一晚上都在扛遗体,最多一次扛下去近百具战士的遗体。

  不久,因为作战知识丰富,林锦炎再次被调到后方做侦查,就这样前线到后方,后方到前线,他活跃在不同的战场上,直到战争结束……“你还有什么心愿吗?”记者问道。“我们全村19个人去参加抗美援朝,基本都活了下来,现在好多战友都先后离世,我每次都尽量去祭奠,我还有许多战友牺牲在了朝鲜,我希望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能出去看看他们!”提及自己的心愿,林锦炎眼中满是希冀。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