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宫巷“海军刘”的优良作风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2-23 10:40:32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海天号。 资料图

  ▲刘冠雄像。资料图

  青口镇前洋村透头自然村,位于旧时闽县七里乡积善里与归义里交界处。在这里,有一位普通的乡村家长,养育了四个儿子,个个都是家国精英,被后人传为历史佳话。

  这位家长姓刘名克甡(甡字以下均简写生),正是前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之父。在父亲言传身教之下,以刘冠雄引领的刘氏兄弟,谨守家训,世代人才辈出,民国时期,刘克生阖族搬入宫巷,又因子贵,被敕封为“振威将军”。在中国近代船政事业与海防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世人称为“宫巷海军刘”。

  贤父养育伟男子

  花开满枝硕果累

  青口透头村刘氏源属凤岗朝清支房橘浦世系。当年,刘克生的祖先迁居至此时,见透头“村河两岸,曾种橘树,林枝叠翠”,很是欢喜,便称透头村为“橘浦乡”,延为世系。

  刘克生早年命运多舛,饱尝了丧妻失子之痛。直到40岁时,才生下幸存的五个男儿:敦禧、敦本、敦明、敦浚、敦诚,其中,敦诚就是刘冠雄的旧名。迫于生计,刘克生23岁便到福州水部街,替东家修造木制家用器具,以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虽然饱尝坎坷与贫困煎熬,他仍然靠勤俭持家、节衣缩食,艰难地维持一家八口人的生活,同时,刘克生执意送四个儿子报考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寄望他们可以报效家国。

  刘克生教子有方,“绝不因贫穷而走邪道,失方寸”,常以自己的箍桶技术为例子,说明团结和睦的重要性,激励儿子们努力向上,对他们寄予厚望。在刘克生的言传身教下,刘氏兄弟勤奋励志,好学上进,学有所成,凭着优秀成绩与精通的海军船政业务能力,毕业后均被校方派往英法留学。长子刘敦禧、次子刘敦本、三子刘冠南先后担任海军造舰大监(总工程师)、轮机中将,四子刘冠雄担任海军总长,四子皆是民国海军界出类拔萃的人才,创下了10项“中国第一”:即刘敦禧参与了建设中国第一条横跨南北大动脉京汉铁路;建成中国第一座铁路黄河大桥;刘敦本参与制造中国第一艘铁胁木壳军舰“威远”号、第一艘快碰兵船“开济”号、第一艘铁甲兵船“平远”号、第一艘鱼雷快艇“广乙”号、第一艘练船“通济”号,民国后成功制造一艘军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培养飞机制造工业的海军艺术学校(后改为飞潜学校);刘冠南参与制造中国第一艘万吨轮与配套万吨的蒸汽机。刘家四兄弟为国家制造出军舰多达54艘。

  刘家后代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第二代有工程师40多人,多数留学归来,第三代工程师和学者专家达近百位,第四代工程师多达百多位,多分布在美国、北京、天津、台湾、厦门、福州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刘家后裔工程师参与建造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东楼、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建设项目。刘克生家族后裔已有近千人,枝繁叶茂,人才辈出,群星闪烁,知名人士比比皆是。

  优良传统代代传

  文明家风累世继

  家风多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耳濡目染。刘家几代人践行“忠国爱族、在家孝梯、以和为贵、务本求实、崇尚礼教、勤学勤俭”的家风,通过长辈示范,化为日常教诲,在点滴生活中循循善诱,通过家规形成良好的家风,涓涓细流,滋润养育,使后辈领悟养成,提升家人文明涵养素质。刘克生家族具备了这一独有的气质特征,其家风文化值得记录与发掘。

  刘克生家道中兴前后,来往于透头村至福州间,多于乡里捐资铺路。穆岭寺《清代施主功德古石碑》有记载,“咸丰五年,刘克生捐银叁两”。这一年,大儿子5岁,二儿子3岁。刘克生热心乡间公益事业,在下一代得以延续,至今家乡还流传着“敦本公与冠南公出资”,在透头村祖居前修建架石桥,开辟了村庄通往外埠的主要通道,族谱也记载:捐建一座帝爷庙……(解放后,被洪水冲毁)。乡亲们给该桥起名“利济”桥,褒扬善举。可惜,此桥毁于抗战时期,只留下“利济”桥石刻碑文。

  ▲曾经镶在利济桥桥顶中央的护栏。 林世彬 摄

  ▲刘氏后裔为追根溯祖在透头村建了座祠堂,名为忠贤堂。 林世彬 摄

  刘冠雄四位兄弟在父亲教诲下,同心协力,营造了全家上下追求事业与家庭成功的良好氛围,影响着代代子孙承前继后,发扬光大。

  刘冠雄治家严谨,清正廉洁,不允许子女利用他的职位谋取工作,对家人下属态度可亲,和颜悦色。在子女眼中,刘冠雄是一位慈父,因长期同外国人打交道,使他接受西方自由、平等、重视科技和实业思想,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家风,父辈拥有尊重、平等的“慈”,使子孙辈的“孝”与“悌”成为发自内心,骤成对家规的服从与文明习惯的养成,赢得家庭的和睦。据说,当年,刘家在天津有将近30口人,这么多人在一起,都不会大声说话,更不用说见到争吵,尊老爱幼,婆媳、妯娌、叔嫂和谐相处,相敬如宾。敬重长辈孝顺有加。见面相互问候打招呼,习惯成自然。宽容博爱,善待他人,重礼谦让,长辈处处为晚辈做榜样。晚辈家风传承的楷模比比皆是。

  ▲刘氏四兄弟合影,最后一排从右起分别是刘学基、刘冠南、刘敦本、刘冠雄、刘学坚。 资料图

  ▲刘氏后裔手头上所保留的福建凤岗忠贤刘代族谱一闽侯分卷。 林世彬 摄

  如今,在福州光禄坊30号,走进这栋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以刘冠雄为代表的刘家族祖训家规在这里陈列,馆内的《凤岗忠贤刘氏族谱一闽侯分卷》,让人们从中领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丰厚精神财富。

  1923年,刘冠雄退出政坛,衣锦还乡,完成刘氏族谱修编,为世次行第拟定了第53世至84世的32字:秉承祖训、品正端庄、绍述待礼、吉协允臧、基功立业、扬为国光、贻裕永久、福禄而康,显示了他一生对人生忠、德、孝、义思想精髓与人生的坐标与定位,以及他坚信倡导中华民族弘扬文明向上进步传统在人生视野中的秉持。

  刘克生家族成员热心公益事业,当年在榕城留下一段佳话。1916年,大儿子刘敦禧告老返乡,将自积蓄“既不留孙,也不用置地盖房,更不购铺而赚钱”,在南门兜节孝祠(原省广播电视大楼)创办“心社施诊局”,后将移往夏醴井,敦禧高薪聘科室医生,为贫民看病,无偿送药。不久,科室增设麻风科,驻社施诊。当时,南台岛瘟疫连连,病人纷至沓来,医疗资金跟不上,刘敦禧毫无犹豫将收藏的名人字画以及红木贵重家具变卖,接济贫苦民众看病买药,自己餐餐素菜淡饭,节衣缩食办诊所长达十余载。刘敦禧临终前,留下遗嘱:不盖新宅,将余生积蓄全部用于心社施诊。

  (闽侯乡音 记者组 通讯员 林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