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部门动态 >> 正文

【闽侯匠人情怀】传承百年漆艺,匠造“天下无双”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5-18 14:58:18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    【字号

  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和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如今,能完整掌握传统脱胎漆器制作工艺流程并坚守着传统纯手工技法的,要数闽侯县荆溪镇厚屿村的张家文父子了。张氏传人历时5年制作、高达3.6米、国内最大的的脱胎漆器大花瓶,作为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曾惊艳2010年上海世博会。

  (张氏脱胎漆器第二代传人张家文)

  “我的母亲是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人沈绍安第五代传人沈幼兰的养女,父亲张国潮因此有幸传承了沈氏家族的部分传统技艺。1958年,父亲曾以脱胎漆艺中的赤宝沙工艺,参与我国第一辆红旗轿车、毛主席坐骑的内部装饰。”约访张家文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那天,他刚从菜地养蜂回来。他操着一口浓浓的福州乡音,讲述着他父亲的故事……

  (张家文讲述父亲的故事)

  在福州脱胎漆器行业,提起张家文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是闽侯县荆溪镇厚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2010年,他入选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髹绘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今年66岁的张家文是一位老实本分的手艺人,一家三代都严谨传承着沈氏祖传髹漆技艺秘方,数十年如一日,恪守着这门传统技艺。

  (精心创作)

  脱胎漆器质地轻巧,装饰精细,色泽鲜艳,结实耐用,独具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这是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参观时,对福州脱胎漆器发出的由衷赞叹。

  张家文父子领着我们走进常年不对外开放的作坊介绍说:“脱胎漆器的制作,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作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等到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抛光,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序一般都要一百来道。一件工艺品一般要一年甚至数年才能完工。”

  (巧手绘画)

  沈氏祖传髹漆技艺传到了张国潮、张家文、张升华爷孙三代时,髹绘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代代都有惊世之作。张氏第一代张国潮传承岳父沈氏传统脱胎薄料髹绘技艺秘方,以赤宝沙工艺参与我国第一辆红旗轿车仪表盘边框在内的轿车内部漆制品制作,他还设计了一套“小十五宝”,可以称得上是最小的脱胎漆器用品。张氏第二代张家文本人全面继承了髹漆的各种技巧,擅长漆艺雕填、镶嵌、漆变等技艺,父子齐心制作出国内最大的一对脱胎漆器《牡丹大花瓶》。而张氏第三代张升华与时俱进,尤其擅长雕填和图案设计,其代表作《四方形雕填花瓶》获2014年国家百花奖金奖。

  (老少传承)

  (图中右一、二为3.6米高的牡丹大花瓶,是上海世博会福建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张氏脱胎漆器第三代传人张升华讲述父亲张家文赴京与第一辆红旗轿车合影的故事)

  据了解,被誉为“漆器之村”的厚屿村可谓久负盛名。这个仅有五百多户人家的村庄,曾拥有几百家漆器工厂和作坊。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由于体制等原因,相继停产关闭。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多技艺精湛的老师傅也相继离世,难度较高的脱胎漆器制作工序也后继无人,加上这几年人们对奢侈品消费观念的变化,许多高大上的精品有价无市、无人问津,有些作坊就连工人的工资都难以维系,只好转行。

  “现在我家的产品也面临着经营困难,销售和技艺脱节,困扰着企业发展。我现在有空就去养养蜜蜂,贴补家用。”张家文如是说。

  (用于坯胎裱褙的麻布)

  (脱坯)

  (美轮美奂的图案)

  张家文的困惑绝不是他个人的表象,他代表的或许是整个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现状。福州脱胎漆器是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代表着福州的地方文化,倘若这种传统工艺一旦被放弃甚至失传,我们失去的将是用金钱难于衡量的整个脱胎漆器文化的灵魂。

  “目前,各级政府也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为传统手艺人搭建宣传展示平台,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我们期待着传统漆艺新生,让更多的脱胎漆器走进寻常百姓家。”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如何保持脱胎漆器文化的完整性,平衡好艺术与市场的关系,让传统手工艺焕发生机,这是摆在广大有识之士和社会各界面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链接:脱胎漆器

  清乾隆年间,福州髹漆大师沈绍安(1767~1835年) 为迎合官场应酬及男婚女嫁需要,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了一家漆器店。一次他在修复一座寺庙门匾时发现,匾额虽然木头朽烂,但漆灰麻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他受古人“夹苎”技法启发,仿照旧匾,用泥土先塑出模型,然后在模型外面裱上麻布,涂上青漆,等漆干之后脱去土模,再行髹漆加工上色,经过不断琢磨改进,创造性地发明了脱胎漆器,实现了从实木胎到麻布胎的飞跃。

  (模具)

  到了沈氏第五代的沈正镐、沈正恂、沈幼兰,脱胎漆艺又有了发展,他们成功将真金白银碾成粉末调到漆料中去,并调研了葱白、米黄、天蓝、果绿、古铜等颜色,大大增加了漆器的观赏性。从此,脱胎薄料髹绘漆器产品几乎占据清末以后福州漆器的半壁江山。1898年,沈正镐、沈正恂将漆器送到巴黎参加世博会,一举获得金奖。因他们兄弟向清廷进献漆器珍品有功,被授予四品顶戴,完成了从匠人向官员的华丽转身。在清末民初,福州脱胎漆器一直在历届世博会上代表“国宝”之一参展并获殊荣。

  (展示厅)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漆器也一直被列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福州脱胎漆器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王福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