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洋里乡 >> 正文

复兴途上的天籁之音

http://www.mhnews.com.cn  2013-10-25 16:16:3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资料图)

  福州十番音乐,古称十番萧鼓,又名叶欢、什欢和十番伬等。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十种。“十番”这一名称的由来,民间众说纷坛:有说,福建称为“闽”、闽地旧时别于中原,属于番地,十番音乐是由十种闽地乐器演奏,故称为十番;有的说,番有轮番、更番之意,十番音乐应该是指由十种乐器轮番演奏的音乐;更有人认为,在福州话中,“番”与“欢”同音,故“十番”两字是由“十欢”演变而来的。

  福州十番音乐大约起源于元代,其缘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舞龙灯。据说,最初的福州十番音乐,是作为舞龙灯的伴奏打击乐而存在的。后来老百姓在看舞龙表演的同时,也渐渐喜欢上了这种配合着舞龙而变幻自在的音乐,于是这种音乐被艺人们单独发掘出来演奏,来娱乐大众。经过不断的完善发展,才形成了如今的十番音乐。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十番音乐的走向成熟,社会大众对它的追捧也日益高涨。明人徐熥在《闽中元夕曲》中有:“满城萧鼓沸春风,爆竹声喧凤烛融。三十万家其上彩,一时灯影照天红。”之语。清人郑洛英和吴继箴在各自的作品《榕城元夕竹枝词》、《福州岁时竹枝词》中也有“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十番锣鼓鸣村舍,逐队分班也竞争。”的描写。这些记载,我们不难看出,都呈现了福州十番在民间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盛况。 民国早期,在福州地区提起十番音乐,也颇负盛名。 据说,时任海军上将的萨镇冰先生回乡给老母祝寿。为了让母亲开心,萨先生特意在寿宴之际,请来福州当地有名的十番音乐班子演奏曲牌助兴。能为萨先生奏乐,乐曲班子倍感荣幸,卖力演奏。一时间,丝竹管弦俱鸣,天籁之音顿起。乐曲的节奏波澜起伏,时如高山流水,寂静悠远;时如电闪雷鸣,动人心魄;演奏到高潮处,声震数里,经久不绝。高超技艺,让萨老夫人喜笑颜开,博得了满堂宾客的齐声喝彩!萨镇冰看了满心欢喜,不但重赏了艺人们,还向乐团赠送锦旗以示褒奖。由于萨镇冰的推崇,十番音乐在民国时期达到了一个新高潮。

  洋里乡花桥村,演奏福州十番音乐已有近百年历史。在花桥村的江氏绅宅宗祠,记者看到十名村民端坐在厅堂中央,对着乐谱你敲我打,好不热闹,停步凝神静听,感受到的是一股富贵吉祥,欢快喜气的曲风。乐团的组织者江东浩告诉记者,村民们演奏是一首祝寿的的曲牌,叫《蟠桃会》。曲牌说的是:某日,高居九重天的王母娘娘举办寿宴,邀请众仙前来赴宴,有位名叫东方朔的凡人不请自来,溜进瑶池想要盗取王母的蟠桃一饱口福。在被发现后,东方朔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一一说服了王母和众仙,被破例邀请入席一同欢宴的故事。江东浩说,蟠桃会是福州十番的经典曲目之一,该乐曲妙趣横生,始终充满着欢乐、诙谐的情调,听过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间被乐曲感染,体会到一种愉悦、轻快的心情。而十番音乐的曲牌大多取材于福州各地的故事和古老传说,它们记载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众心声,被称之为“活化石”。 “小时候,花桥村每逢节庆,或者一些大的活动,都会组织十番音乐演出。那时候,乐队鼓乐齐鸣,艺人们在台上互相竞技,乡民们在台下喝彩欢庆,看的心神俱醉!”回忆着当年的盛况,江东浩显得十分的兴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十番音乐逐渐没落了,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带着外来文化特色的流行音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传统的福州十番音乐文化便陷入了低谷。 “如今县里面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我们便倡导成立了这支十番音乐团” 江东浩告诉记者,花桥村的十番音乐团是依托乡、村两级老体协,组织赋闲村民组团成立的,最初只有4个人,现在发展到了18人,由于参加的村民都没有十番乐器的弹奏经验,乐团先是自学,掌握了一些基础,而后又组织成员到福州去学习培训,再回来传授给其他人,通过不断的锻炼,如今的花桥十番音乐团已经可以弹奏二十多种曲牌了。“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重现花桥十番的辉煌。”江东浩说。

  据悉,闽侯被称为八闽首邑,历史上县域囊括了今福州市区全境,故而福州十番音乐的传播在闽侯尤为盛行。闽侯在历史上,被作为十番音乐的传播的沃土,境内上街新洲、洋里花桥、小箬等地的十番音乐都颇具盛名。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福州十番音乐一度出现了传承的危机。如今,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闽侯民间也开始燃起了对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

  (闽侯新闻网记者 林若野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