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南屿“镜江宋”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8-20 16:20:14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由宋良浩先生捐资建设的南屿良浩医院

  镜江始祖宋臻因避乱于后梁开平二年(908)随闽王王审知入闽。闽王慕其才,召其为官不受,避居于侯官大湖后洋,后迁徙于侯邑下田前,传至考成公,肇迁江口。江口傍江临水,宋氏后昆见村前闽江支流大樟溪,水平如镜,取名“镜江境”,遂将宋氏称为“镜江宋”。

  人才辈出

  镜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两朝出了不少举人进士,其中较为出名的,当数明代的宋宣和清朝的宋鸿图。

  宋宣,生卒年不详,字世远,号拙斋。性峭直,少笃志问学。屡试不偶,益自刻励,以例太学,始领乡荐。明成化元年(1465)中乙酉科赵瑶榜举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登乙未科谢迁榜进士,知浙江定海。律己严而驭众宽,以福善祸淫之理谆谆谕民。时定海大旱,徒步百余里祈祷,天降甘雨,百姓呼之“宋贤令”“宋公雨”。按察使杨继宗荐,擢户部主事,会修驯象所,措置便宜,不费于官。榷盐闽广,巨商以私免,峻拒之。还朝,卒于途,葬福州北岭下桑仑。清道光十一年(1831),在本邑(福州)学宫门左新建“乡贤祠”中祀有宋宣塑像。孙宋邦瑞,字调祥,明正德五年(1510)乡试,以“易”魁名,中庚午科黄廷宣榜举人。

  宋鸿图(1849—1878),字瑶轩,讳金刚,又名元潜,自幼雄猛威武,对武艺特感兴趣,且抱有大志,常有救国救民之思想。清同治八年(1869),堂兄宋泰生礼聘永泰县武师授艺,鸿图得以从师,苦练精进,手举90公斤练武大刀,挥耍得似雪飘梨花。清同治十二年(1873)乡试,录为亚元。清光绪二年(1876),鸿图赴京会试。殿试时,他以临场所创“魁星踢斗”一招,赢得全场喝彩。钦赐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正三品头等侍卫。清光绪四年(1878),选任广东参将,将赴任,闻母病逝,回闽奔丧。在家守制期间,文状元王仁堪与宋鸿图在南屿西来庵不期而遇,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为国效劳之感,天高海阔,无所不谈。王与宋交谈中,得知宋平时熟读武战之书,而文史、地理、科技等知识较为贫乏,觉得应充实诸类知识,方能更好地为国效劳。是日夜晚,王在家挑灯铺纸研墨,挥笔写就“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经方家裱褙后送给宋。遗憾的是,当字画送到江口时,宋鸿图已于清光绪四年(1878)四月,因乡间流行痢疾而逝。

  “江口呢”

  江口傍江临水,沙洲多,耕地少。到了晚清,人口发展迅速,江口成了人众田乏的村庄。村民难以依赖农耕生活,便在沙洲上种植苎麻,制成麻线。借江水之清、浆洗之便、洋野之阔、凉纱之利,男浆女织。织出的麻布制成麻衣裳,夏天着身十分凉爽,又易洗易干;制作的蚊帐通风又防蚊,深受群众青睐,故两样产品运销各地,供不应求。后来,家家户户都在自制的木头纺车和织布机上纺纱织布,由于用手投梭织布产量低,只好日夜加班生产。他们非常勤劳,连少年儿童放学回家也要上布机生产劳动。他们在布机上织布与家人或客人攀谈时,也是边谈话边织布,于是“江口仔织纃布,嘴边讲梭边过”的民谚逐渐流传开了。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手拉拍梭木制织布机在各家作坊面世,产量逐渐上升。因苎麻供不应求,他们于是开始收购旧棉被、旧衣服,经过破碎、捻线制作棉纱,俗称土纱,织出的布叫土纱布,里人俗呼“江口呢”。“江口呢”可制作棉被布、衣服和裤子,产品销路大增。他们在台江下杭街隆平路设立了多家销售部,批发销售土纱布到省内各县市,“江口呢”开始名扬海内外。上世纪40年代,该村增加了棉织蚊帐布、条纹被单布,连同土纱布一起远销台湾、东南亚等地。之后,他们看到台湾的需求量很大,便决定在台湾办厂。乡贤、纺织巨子宋良存、宋良浩兄弟带着纺织设备、技术人员从江口石埕道码头上船,漂洋过海在台湾办起了纺织厂。上世纪50年代初,历史原因,海峡阻隔,两岸互不往来,在台湾的江口人在台繁衍生息,后发展为台湾宋氏三大支派之一的“镜江派”,还建造了镜江宋氏宗祠。

  宋良存(1926—2013),早年就读“省福初部”,毕业后,于1948年赴台谋生。经过艰苦创业,逐渐发展成为台湾纺织业巨子,并荣任旅台宋氏宗亲会名誉董事长。宋先生远离家乡,心系故里,先后捐资兴办江口幼儿园、小学、闽侯七中(后改为“良存华侨学校”),并修路建桥,引设自来水等,总共捐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此外,他还在闽侯七中设立董事会,每年提供办学经费(含教师工资),直至2001年10月。

  宋良浩,知名海外华人实业家。1948年,随父跨海入台与父兄一起打拼,随着时间推移,事业越发兴旺,渐大渐强并扩展至新加坡,后移印尼,成就了享誉东南亚的纺织巨人。宋先生身在异国,思乡心切,先后捐资建设镜江宋氏宗祠、闽侯县良浩医院、南屿良浩医院、江口龙好公路、莲芳水库等,反哺故里,泽被乡邻。

  1988年3月16日,在爱国台胞宋玉水先生倡导率领下,祖籍江口村的108位台胞组团回乡探亲。他们看到家乡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成就,纷纷解囊献资,支持家乡建设,使江口村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如今,江口民众继承老祖先的传统,仍然以纺织业为主,办起了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100多家,为当地人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柳振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