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闽侯竹木工艺品:“年逾花甲”再思变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8-16 10:35:15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上半年,福州出口竹木藤柳草制品2.1万批3.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59%、6.23%,出口额约占全省一半。这里面,绝大部分是产自闽侯的工艺品。

  竹木制品作为我省大宗出口商品的传统,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的闽侯。走过60多年,这个行业如何从无到有?如何从外销转向“内外并举”?又如何在“工”和“艺”上齐头并进?

  无和有

  鸿尾乡,是闽侯竹木工艺品生产重镇。福州云飞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日新,就是土生土长的鸿尾人。

  叶日新说,鸿尾乡地势不平,难以发展种植业,历史上是贫困乡镇。上世纪50年代,通过闽江从闽北等地运来的大批优质竹子,让不少鸿尾人走上编竹制品之路。

  叶日新的父亲叶云飞,是乡里最早开始编竹制品的一代人。他从小拜师学习竹编技艺,初期的竹编品多为鸡笼、晒谷席、竹篮等,以满足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所需。

  改革开放后,竹编制品才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售卖。那时的叶云飞,已在当地一家国营竹编制品厂担任生产组长。

  叶日新的童年记忆中,充溢着竹编制品的清香。每天一大早,父亲的工友就会挑着一大担的篮子、竹箕等来

  他家上交。村里的男女老少常在祠堂里一起编竹条,竹先破成篾,然后在一个大转盘上飞快地编织。

  “下雨天,鸿尾的小孩子抢收的不是衣服,而是竹编品。”回想起小时候抢收竹篮的情景,已过而立之年的叶日新面露笑容。

  1988年,叶云飞和很多同乡一样,开办了自己的竹编制品厂,当年就接下了总额20万元的订单。这笔20万元的订单,利润可达七八万元。

  1992年,叶云飞的工厂扩大再生产,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不光是叶云飞,整个鸿尾乡的竹编工艺品行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

  外和内

  由于在原材料、劳动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再加上过硬的工艺,闽侯的竹编制品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已主销海外。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的民营工厂开始取代国有工厂的地位,但仍主打外贸。但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这些厂子都只是纯粹的代工,产品须通过外贸公司销往国外,没有自己的品牌。

  上世纪末,云飞家居在闽侯最早拿到贸易代理权。随后,欣博等一批竹编工艺品厂也拿到贸易代理权。闽侯工艺品的外贸之路,越走越宽。

  叶日新在2009年拿到一笔业内少见的大订单,金额高达1亿元。那一年,是闽侯工艺品的巅峰年,也是转折年。

  次贷危机直接导致欧美市场的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而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又抬高了生产成本。工艺品外贸的利润率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骤降到10%。

  内销呢?欣博工艺品公司负责人郑仲洋说,由于国内外消费者偏好不同、文化迥异,外贸和内销产品的可替代性差。此外,由于外贸工厂都是按订单生产,极少有多余产品投放国内市场。

  尽管如此,与利润空间紧缩的外贸市场相比,内销仍被视为闽侯工艺品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如,云飞家居开始试水内销货品,沿用先下订单、后生产的做法。为了兼顾原本定位欧美市场的产品风格,云飞家居主要与设计风格欧美化的酒吧、会所、住宅小区洽谈接单。

  工和艺

  不管是外贸还是内销,都需要精湛的工艺。工艺,兼具“工”和“艺”,也就是说,须同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和高水平设计能力。

  “在与国外客户的合作中,掌握对方所需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内企业拥有话语权的一大前提。在此背景下,工艺品设计水准愈发被重视。”福州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郑荔说。

  在云飞家居的产品展示厅,记者看到了铜铁原材料产品,包括玄关镜、餐桌、花架等,但这些已是过时产品。在后一个展厅,是更多应用复合色、多种材质的产品,这才是当今流行的工艺品。

  持续的工艺革新,是这家企业能成为当地工艺品业界翘楚的法宝。在原材料使用上,从原来的单一竹制品,到今天的竹、木、铁、皮、铝多种材质;在制作工艺上,从一开始抄袭安溪铁制工艺,到自创烤漆、泡、锈、磨砂、冲花等多样工序……

  在欣博工艺品展厅,各式各样带有西方文化元素的工艺品映入眼帘,有万圣节的南瓜灯,有圣诞节的驯鹿,有户外的露台……还有一些保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作品,如中国灯笼造型的花园风灯。“只要设计好,做出来的产品漂亮,国外客户就会喜欢。”郑仲洋说。

  然而,与云飞、欣博等行业领军相比,大量企业仍缺乏原创设计。

  “这与工艺品行业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有关,大量家庭作坊让整个行业显得小而散。”郑荔说,只有引导行业往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不断提升设计水准,闽侯竹木工艺品才能继续分享国际市场的蛋糕。

  (福建日报社记者 林蔚 通讯员 林婧一)

相关新闻